金融服务“一带一路”机遇与风险并存
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一带一路”倡议,目标是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实现中国与各国发展需求和利益的对接。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发挥金融对“一带一路”的支持作用并把握和控制好风险,对金融机构而言是崭新的课题。
作为中国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一项具体举措,成立于2014年底的丝路基金旨在为“一带一路”框架内的经贸合作和双边多边互联互通提供投融资支持。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监事会主席杨泽军在2016金融街论坛谈及金融服务“一带一路”的方式时表示,首先要发挥股权投资的积极作用。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进的合作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产能合作等项目的融资往往无法单纯依靠贷款解决。随着我国企业对外纵深发展以及各类投资基金的设立,我国在海外投资项目上的股权融资日益增多,金融机构通过提供一定比例的股权资本支持,借助杠杆效应和示范效应,带动更多资金投入,进一步丰富项目资金来源,推动项目实现更符合各方利益的融资结构。”杨泽军指出,股权投资回报将取决于项目未来的现金流,面临的投资风险也比较大,丝路基金将不断探索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杨泽军表示,要增强金融机构的优势互补。他认为,“一带一路”项目建设规模巨大,建设周期长,需要综合运用股权、债权、基金、信贷、信保及本币、外币等多种融资方式和多币种组合,这一过程需要金融机构之间能够充分协调和配合。
“金融机构走出去应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需要求大同、存小异的态度,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力,避免金融机构之间恶性竞争,压低融资成本和谈判条件自相残杀。”杨泽军还认为,要在国际合作中从政府层面推动合作国家完善便利投资的法律和政策框架,以改善投资环境,增加投资者的信心。
作为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另一个重大举措,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筹建过程中备受关注,有部分国家担心中国一股独大将使其他国家的发言权受到制约。对此,亚投行行长办公室主任陈欢解释称,随着新成员国的加入,中国所占的股份会不断稀释。陈欢还强调,亚投行的运作必须遵循经济原则,财务收益率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资商业银行提供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也顺应了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需求。此外,人民币业务在其中也有很大的发展机会,如用人民币进行贷款、投资、支付结算以及由此产生的与人民币相关的一系列交易,甚至可能在某些国家或地区会出现新的人民币离岸中心。
同时,“一带一路”的风险也值得关注。连平表示,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不高,具有经营风险;此外,沿线国家众多,经济水平参差不齐,文化习惯差异大,甚至政府也有经常更迭的可能性,普遍存在国别风险;再者,还有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市场风险。
“商业银行未来所面对的这些风险是非常严峻的。”连平强调,商业银行要坚持市场定位和经营、财务上的可持续性。连平建议,商业银行在“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要同相关部委、地方政府、全球性金融机构保持良好沟通以获得综合、系统和全面的信息,帮助企业开展业务以及把握、控制好风险。此外,连平还建议商业银行设立专门机构处理“一带一路”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