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
搜索

对外投资是使用外资六倍 “一带一路”步履蹒跚?

据牛邦网援引商务部数据显示,1-4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25.7亿元人民币(折98.9亿美元),同比增长6%;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3914.5亿元人民币(折600.8亿美元,同比增长71.8%,该增速较1-3月55.4%的增速,大幅提升)。

博览研究员粗略一算,对外投资足足是使用外资的六倍有余!

仔细翻看分项,有两点实实在在地令博览研究员感到担忧:

1-4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的3434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3914.5亿元人民币(折600.8亿美元,同比增长71.8%;

1-4月,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的60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1401份,新签合同额311.2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2.8%,同比增长58.9%。

要知道,井喷式的海外并购让分析人士作出各种猜测,有解读甚至认为这是向海外转移资金的新方式;而不甚顺利的“一带一路”战略,给对外承包工程的顺利进行徒增了一道“阴影”。

资金外流担忧隐现

如果说中国企业在2015年掀起了海外并购交易的浪潮,那么2016年以来的一系列中企海外并购大手笔,则可谓山呼海啸。

商务部发布数据显示,1-4月,我对北美洲、大洋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26%、152.8%、81.4%和59.5%,且对外投资流向第三产业的投资438.4亿美元,同比增长73.2%,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73%。可以说,这与中国企业实施的海外并购不无关系。

此外,根据Dealogic的数据,仅今年一季度,中资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额就已达到1108亿美元,超过2015年全年的1068亿美元,更比2014年历史同期高出两倍以上。

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方式强势进入全球市场,符合中国经济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一方面有助于拓展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企业做大做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并购与投资研究所研究员、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俊杰认为:从投资主体看,之前多是大型国企领头,现在更多的民企也开始发力;从并购重点看,过去以石油、矿产等大宗自然资源为主,近来更多是为了产业升级,因此高新科技、文化项目等更被资本青睐。

不过,并购交易数据的“井喷”也引发了分析人士对中企资金外流创新途径的解读。

英国《金融时报》曾援引NN投资管理公司的报告称,通过对官方数据的整理,在截至2015年7月底的13个月里,19个最大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净流出总量达到9402亿美元,近乎两倍于2008年-2009年金融危机三个季度中撤出的资本4800亿美金。在经济危机之后的几年中,新兴经济体所收到的资金输入现已转变为流出。

随着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出之势开启,中国企业频繁出手海外并购让分析人士做出各种猜测,有解读认为这是向海外转移资金的新方式。

随着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出之势开启,中国企业频繁出手海外并购让分析人士做出各种猜测,有解读认为这是向海外转移资金的新方式。

06年以来每季度中资企业海外并购的资本总额,鲜红色为私人资本,深红色为公共资本

此外,海外并购资本往往是由巨额的债务来支撑的——下图为一些中资公司的总债务/EBITDA比值及总债务

此外,海外并购资本往往是由巨额的债务来支撑的——下图为一些中资公司的总债务/EBITDA比值及总债务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本次中国投资者在海外的收购其实与上世纪80年代日本投资者的作法如出一辙。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本次中国投资者在海外的收购其实与上世纪80年代日本投资者的作法如出一辙。要知道,当年正值日本股市泡沫最为严重的时期,日本投资者甚至买下了洛克菲勒中心!

“一带一路”屡次“被讹”

除了海外收购外,在对他国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外中,最浓墨重彩的恐怕就是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大力投资了。

不过,在“一带一路”战略上,中国也不是第一次被讹了。

关注“一带一路”战略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近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毁约”、项目“荒废”等的情况屡见不鲜­——

中国高铁在沙特墨西哥遇挫;

停工的密松水电站;

中泰铁路一波三折;

好不容易开工的“中巴经济走廊”,却遭遇当地小规模反华游行示威;

而最新消息显示,印尼即将动工的高铁项目被日本“挖了墙角”,印度尼西亚政府将邀请日本为其建设穿越爪哇岛的铁路;

而由中国承建的委内瑞拉高铁项目彻底停摆,成为废墟。

事实上,今年1-4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3840.2亿元人民币(折589.4亿美元,同比增长3.8%);但完成营业额却同比下降5.5%,至2577.5亿元人民币(折395.6亿美元)。此外,1-4月,我国企业承揽的境外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2133个,较上年同期增加四成,新签合同额432.5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73.4%。其中,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的60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1401份,新签合同额311.2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2.8%,同比增长58.9%。

不过,值得注意的却是,我国对外劳务合作派出人员则较去年同期减少2.6万人;其中承包工程项下7.4万人,劳务合作项下派出6.7万人。4月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98.3万人,较去年同期减少1.2万人。

从数据上看,博览研究员认为,一面是新签合同越来越多(也就是说谈成的订单同比增长),一面却面临完成营业额同比下降、对外劳务派出人员减少的困境。这难道与现实情况不是一致的吗?

博览研究员认为,“走出去”,不是“送出去”,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这种周期长、造价高、投资回报慢的项目,商业逻辑、常识,应该是首要考虑因素。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认为,很多国家可以“用资源换高铁”。这个资源是指什么呢?是指大米和石油。可只要稍微想一下,大米和石油,都很便宜,在国际市场上也可轻易通过交易获得,需要用巨大亏损去换取这种低价值资源吗?“走出去”要想真正变成“走出去”而不是“送出去”,商业逻辑必须被首要考虑。

综上,博览研究员在此提出一个问题,对外投资真的能够如此这般“不计后果”地持续增长下去吗?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博览财经


Copyright©2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版权所有沪ICP备10019589号-16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89号
开启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