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宗教
第十节 宗教
一 概述
当前尼泊尔流行着多种宗教。其中,印度教流行最广泛,其次是佛教。 据尼泊尔政府《2001年人口普查报告》,尼泊尔的印度教徒1833万人,占总人口的79.17%;佛教徒约244万人,占总人口的10.55%;穆斯林约95万人,占总人口的4.12%;克拉特教徒约82万,占总人口的3.53%。 其余尚有基督教徒、锡克教徒、耆那教徒等,合起来不到总人口的1%。
(一)宗教起源的传说
印度教和佛教是尼泊尔的传统宗教。根据尼泊尔《往世书》的记载,印度教和佛教伴随着尼泊尔国家的诞生而兴起。印度教在尼泊尔的最早传说是:加德满都谷地原是一个大湖泊,湖水茫茫,四面高山。只有魔王罗刹住在高山之巅。有一天,克里希南大神(即毗湿奴)来到这里,杀死罗刹,用法轮劈开山峰,湖水泄出形成谷地。克里希南大神把牧牛人安置在这里,使谷地成为人类的家园和崇拜克里希南大神的圣地。牧牛人在这里定居之后,一位牧民每天都把牛群赶到位于谷地东北方向的一片森林里放牧。他发现一头母牛每天都在一个土丘上出奶,便用働头刨开土丘,发现一尊钵须钵蒂纳特神像(兽主像)。事情传开,一位名叫“尼”的圣人前来膜拜兽主像。膜拜之后,他为牧民的儿子巴格德曼(意为虔诚者)加冕,让他做了国王,从此这里成为牧牛人的王国。尼泊尔历史上称之为 “戈帕尔王朝”,“戈帕尔”意为牧牛人。这段传说表明,尼泊尔是印度教神明开辟的,而且在印度教神明的护佑下诞生了第一个王朝,也是印度教传入尼泊尔的起点。
除此之外,尼泊尔还有一些书籍都将印度教神明与雪山和尼泊尔联系在一起。如《雪山篇》、《湿婆往世书》等。《雪山篇》和《尼泊尔摩哈德摩》两书中说,尼泊尔自古就是湿婆教派的圣地,湿婆神居住在尼泊尔境内的喜马拉雅山之上,加德满都谷地的钵须钵蒂区是湿婆神的嬉戏之地,鹿苑是湿婆神化身为鹿而玩耍的地方。在鹿苑对面的山坡上现还遗存有一尊铭文为“克拉底希拉”的湿婆林加石雕。克拉底是尼泊尔古代的一个民族。据尼泊尔学者泽·列格米《尼泊尔宗教史》考证,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克拉底人居住在喜马拉雅山谷其附近地区。湿婆神是克拉底民族的族神。因此名为“克拉底希拉”的湿婆林加石像被认为是克拉底人建立的。也就是说在印度教传入尼泊尔的同时,尼泊尔的国家文明也伴随着产生。
有关佛教在尼泊尔起源的传说,据尼泊尔的《斯瓦扬布往世书》记载,尼泊尔谷地(现称加德满都谷地)原本是一个名叫纳格达哈的大湖泊为蛇湖)。湖泊四周群山环绕,杳无人烟。在远古时代,一位名叫毗婆尸的圣人来到这里,他受神灵的启示在湖泊中间播种了一粒莲籽。那是在12月份的望日。6个月以后的望日,莲籽在湖面开出— 朵奇异的莲花。莲花光芒四射,那是神明大梵天从 莲花中间放射出的灿烂光辉。此后不知经过多少岁月,一天,文殊师利菩萨从中国五台山来到这里, 居住在普拉卓格(意为花园)山。他用10万朵鲜花参拜大梵天,向梵天祈祷之后,挥剑劈开纳格达哈湖泊南面的一座山峰,湖水顿时从山间豁口向南奔流而去。湖里的大蛇也随湖水流去。湖水泄干变成河谷。文殊师利菩萨在河谷建立了一座城,名叫曼殊帕坦(现名德瓦帕坦)。他把弟子留下做国王, 自己离去。从此,尼泊尔河谷成为人们生活的家 园。如今在加德满都谷地南面,有一处名叫佐帕尔的地方,在两座山之间有一个深深的峡谷,传说这就是文殊菩萨挥剑劈开的山谷。根据佛教典籍,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在今尼泊尔境内,而他在印度创立佛教后曾多次回故乡传播佛教。这一传说虽然不是信史,但反映了佛教的深远影响。
(二)印度教和佛教的可靠记载
尼泊尔古代李查维王朝时期,宗教受到王室的崇信。这时期,印度教在尼泊尔广泛传播,佛教也相当昌盛。迄今发现将宗教用文字载入史册的最早史料,始于马纳德瓦国王统治时期(464-505)。 他树立碑碣和雕刻神像,并在神像座基上镌刻神名和纪年。他建立在昌古•那罗衍寺的一座碑的铭文,记载着他和母亲拉吉西瓦一道举行宗教献祭,并且赏赐婆罗门的情况。他曾以隆重的仪式参拜昌古·那罗衍(昌古是地名,那罗衍是毗湿奴神一个称号)。现存尼泊尔最早的毗湿奴神像,系马纳德瓦于467年建立,名曰“特里比格拉姆”。马纳德瓦国王还铸造了有吉祥天女神像的铜币。在印度教神话中吉祥天女是毗湿奴神的妻子。可见马纳德
瓦国王崇信毗湿奴教派。当时湿婆教也传入了尼泊尔,现存记载有马纳德瓦的两个王后建立的湿婆林 加石像,一尊建于468年,石像铭文为:“……信仰达磨羯磨的妻子迦玛逊德莉建立了寺庙,并以虔诚之心树立了伊沙那林加像。”这尊林加像现仍遗留在加德满都市拉吉姆巴特街道。另一尊湿婆林加像系马纳德瓦的第二个王后于479年建立,该石像的座基上也有铭文。从上述碑铭和祌像 的纪年来看,印度教在公元5世纪已经传入尼泊尔。
佛教传人尼泊尔的最早记载见于阿育王建在现尼泊尔伽毗罗伐斯堵县和蓝毗尼的礼佛石柱。阿育王是印度孔傕王朝的国王,又名天爱喜见王。1895 年,考古学家在伽毗罗伐斯堵县的尼伽里哈瓦发现断为两截的石柱,其中一截刻着铭文:“天爱喜见王灌顶十四年后将供奉拘那含牟尼舍利的窣堵波扩大了一倍。在灌顶二十年后,他亲自访问该地,进行礼拜,并命人树立了这一石柱。"这根石柱是阿育王在公元前255年膽礼拘那含佛诞生地时命人建立的。1896年,在蓝毗尼发现阿育王在公元前249年朝拜释迦牟尼诞生地时建立的石柱。柱上铭文为:“天爱喜见王继位二十年,亲临此地朝拜。由于释迦牟尼佛诞生于此,故建石栅、立石柱;由于世尊佛陀诞生于此,免征蓝毗尼村的税务,包括按八分之一税率征收的部分。”这两根石柱的铭文记载说明,佛教至少在公元前3世纪即阿育王统治印度时期传人尼泊尔南方。佛教传入尼泊尔内地的记载,可从现存钵须钵蒂纳特庙的一块碑铭中发现。该碑碣由贾亚德瓦二世国王建于公元733年。铭文中提到:“布梨什提婆皈依佛。”布梨什提婆是上述摩纳提婆国王的曾祖父,推算其年代应为公元400 年左右。另据多罗那它的《印度佛教史》考 证:“阿阇梨世亲在千人环侍之下去到尼泊尔,在那里建立了法户,使许多僧伽毫无阻碍地增长。”这说明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世亲,的确到尼泊尔传播过佛教,并且建立了不少僧团。
(三)印度教和佛教的发展与互融
尼泊尔宗教进入鼎盛时期的记载见于公元7~8世纪。这时期,李查维王朝的统治者既推崇印度教也尊崇佛教。著名的国王阿姆苏,瓦尔马(605-621,《大唐西域记》中称之为鸯输伐摩)即是尊崇各种宗教的典范。他笃信湿婆教,建立了不少印度教庙宇和湿婆教碑碣。碑碣上写道:“拜倒在薄伽梵体须钵蒂(兽主)脚下。”他也建立佛教碑碣,并且扶植佛教寺院。阿姆苏•瓦尔马建立的一些碑碣,现保存在帕坦市古物保管局,大部分碑文已破损。但从某些碑铭中依稀看到“菩萨”、“供水给帕拉尼提寺”、“为礼拜佛像赐施”等与佛教有关的词句。据《尼泊尔宗教史》,在阿姆苏•瓦尔马统治时期,曾建立“湿利曼毗诃罗”、“中观寺”和“帕拉尼提寺”等佛教寺院。尼泊尔现存的古代佛教碑碣中,有9座建立于阿姆苏•瓦尔马至贾亚德瓦二世(716~725)统治期间。这一时期,佛教在尼泊尔南方和内地加德满都谷地一带都相当兴盛。据中国唐代高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劫比罗伐窣堵国,周四千余里……伽蓝故基千有余所,而宫城之侧有一伽蓝,僧徒三十余人,习学小乘正量部教。天祠两所,异道杂居。” “尼婆罗国,周四千余里,在雪山中……伽蓝、天祠,接堵连隅,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兼攻综习。”从这里可以看 出,当时佛教与印度教并驾齐驱。天祠(印度教庙 宇)和伽蓝(佛教寺院)众多,僧众也多,大乘和 小乘佛教共同修习。8世纪,尼泊尔僧人与印度和汉藏僧人交往明显增多,并且合作翻译佛教经典。 印度佛教大师寂护和莲花生分别来尼泊尔居住和弘 传佛教。9世纪,不少尼泊尔僧人把佛教传到西藏。菩提笈多、巴基醯拉吉尔提、静贤、阿难德喜、乔达磨喜、净喜、热德纳热弃德、罗宾德、跋折罗卡尔吉瓦等僧人都先后前往西藏传播佛法。这时期,印度教在尼泊尔大发展,印度教改革家,印度婆罗门商羯罗亲自到尼泊尔宣传印度教。进入中世纪以后,尼泊尔佛教与印度教从并行发展,逐渐走向融合。业报轮回、因果报应是印、佛两教共同的教理之一。坦特罗乘、曼陀罗乘,为印佛两教共同接受。两教崇拜共同的神明。例如,文殊师利菩萨,印度教作为文艺女神斯拉斯瓦蒂崇拜。马琴德拉纳特,佛教作为观音菩萨崇拜,印度教作为摩哈提婆崇拜。诸如此类颇多。1382年,马拉王朝国王贾亚斯提提•马拉对尼泊尔社会与宗教进行改革,建立了种姓制度。将尼泊尔佛教徒与印度教徒一样划分出种姓等级。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 首陀罗和不可接触者五个等级。婆罗门种姓为最高 种姓。对佛教徒来说,属于婆罗门种姓的是主持佛
事的僧侣阶级。主要是释迦(也称班达)和跋折罗扎利耶两个氏族的人。刹帝利是商人和手工业者。 吠舍,主要是农牧民。首陀罗是从事绘画、缝纫、 理发等职业的人。不可接触者是清洁工,称为“孛喋”。14世纪,穆斯林从印度入侵尼泊尔,捣毁印度教庙宇和佛教寺院。因此,马拉王朝时期修复和新建了许多印度教和佛教寺庙。除修复钵须钵蒂纳特庙、斯瓦扬布寺等著名寺庙外,还建筑了塔莱珠女神庙、大觉寺、黑天神庙、五层塔等至今闻名于 尼泊尔国内外的庙宇。在尼泊尔近代史上,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国王统一尼泊尔后推崇传统的印度教,将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从尼泊尔国土全部赶 走。但是他不打击佛教。在现代,拉纳家族对尼泊尔实行独裁统治。尼泊尔法律禁止诽谤印度教,禁止改变宗教信仰。佛教受到排挤,禁止一切传播佛教活动,违反者一律驱逐出境。被驱逐出境的佛教徒在印度成立了 “佛教复兴会”。尼泊尔国内佛教处于停滞状态。英国殖民主义者乘机偷走了大量的佛教经典。1950年11月,拉纳家族的统治被推翻。尼泊尔佛教在已故国王特里布文的关怀下,开始走向复兴。1951年,“佛教复兴会”从印度迁回加德满都。特里布文国王亲自担任会长。佛教书刊开始发行,比丘人数逐渐增加。此后,尼泊尔政府将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作为全国性的节日,放公假一天。每逢佛教大会,政府官员也前往祝贺。与此同时,尼泊尔官方仍十分注重印度教。
1962年,尼泊尔新宪法规定尼泊尔是印度教君主国,从而确立了印度教的主导地位。但印度教不排斥其他宗教,因此在当代尼泊尔社会形成印度教与佛教进一步的融合并共同发展的局面。其突出表现为:在不少佛教寺院里既供奉佛像也树立印度教神像;同样,在某些印度教庙宇里也可以看到佛像。因为印、佛两教的大多数信徒崇拜共同的神明,不少印度教信徒家中既供奉印度教神灵,也供奉佛像。许多佛教徒的家庭与印度教徒的家庭一样,既注重神明崇拜也重视家庭仪礼。可以说,不同宗教的互融是尼泊尔社会的特点之一。
二 印度教
自古至今,印度教在尼泊尔宗教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从人数和范围来讲,印度教几乎遍布全国,在尼泊尔全国75个县中,除北部山区的呼姆拉、穆古、多尔巴、木斯塘、马南等几个县印度教徒较少之外,中部丘陵河谷地区和南部平原区的民大多数系印度教徒。据尼泊尔全国人1981年,印度教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9.5%。
西方文化的渗入和尼泊尔社会现代化的进程,1991年,尼泊尔印度教徒减少,占全国总人数86.2%。近年来,尼泊尔印度教受印度宗教改革社团的影响,也成立了一些印度教社团和教会,但是尚未形成流派。目前,仍然流行毗湿奴、湿婆和性力三大教派。
(一)毗湿奴教派
尼泊尔使用文字记载历史伊始,便将毗湿奴教派载入史册。公元464年,梨查维王朝的马纳德瓦国王在加德满都东部的章古•那罗衍寺树立的碑竭和毗湿奴神像,是毗湿奴教派最先载人历史的确凿证据。此外,马纳德瓦在迪拉格昂卡和拉吉姆巴特两个地方建立的名曰“特里比格拉姆•巴曼•毗湿奴”的石雕像,内容描写关于毗湿奴神顶天立地、硕大无比的形象和侏儒化身的一段故事。从该石雕 像的内容看,毗湿奴化身的说法,已在5世纪传入尼泊尔。在马纳德瓦之后,记载毗湿奴教的碑碣增多,而且在碑冠上刻出毗湿奴神的法器海螺和轮宝。6~7世纪,在尼泊尔毗湿奴教派的碑碣中出 现颂扬“维德伯亚斯”和“瓦苏提婆”的铭文。铭文中还提到“瓦苏提婆婆罗门会”。尼泊尔史学家泽•列格米推断,“瓦苏提婆婆罗门”是一个毗湿奴教派。至今,尼泊尔人都将维德伯亚斯和瓦苏提婆当做毗湿奴神的化身来崇拜。现在加德满都谷地东部的桑古地区有一座毗湿奴神庙,庙前供奉着瓦苏提婆石雕像。据记载,李查维时期毗湿奴神的化身鱼和野猪也受人们的崇拜。毗湿奴教派还雕刻了毗湿奴卧于蛇榻的巨大石像、人狮像、黑天少年镇蛇像等,供王室和民众膜拜。中世纪,毗湿奴进一步发展。毗湿奴神有10种化身的说法和形^ 全部传入尼泊尔。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在17世纪建于帕坦市的黑天神庙。该寺庙主殿殿堂四壁雕刻着毗湿奴神的10种化身:鱼、龟、野猪、人狮、侏儒、持斧罗摩、罗摩、黑天、佛陀、伽尔基。庙顶石梁上镌刻出《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故事画面。这座寺庙工艺奇特,表现出中世纪教派的发展。至今该寺庙仍是毗湿奴教派的活动中心。 在近现代,毗湿奴教派仍然十分活跃。一些毗湿奴教徒每日清晨前往毗湿奴神庙做“布扎”将鲜花瓣撒在神像上,为神像供奉酸奶、水果、糕点,面对神像顶礼膜拜,或双手合十向毗湿奴神祈祷。每逢“克里希南诞辰节”和“罗摩纳瓦米”节日,在毗湿奴教派的大寺庙里要举行3~5昼夜的宗教活动。虔诚的毗湿奴教徙昼夜守候在毗湿奴神像前诵经、燃香、点烛、奏神曲、做祭祀。教徒口颂“哈利•罗摩;罗摩•哈利、哈利•克里希南;克里希南•哈利”。夜幕降临时,一些教徒演出鬼神舞“拉凯纳兹”。白天,毗湿奴教徒们列队膜拜毗湿奴神像,并且向神奉献供品和钱财。一些学者和古鲁(导师)坐在庙外廊下或福舍为教徒们讲解毗湿奴教派的经典《薄伽梵歌》。尼泊尔毗湿奴教派内部没有严格的支派,只是有的侧重于崇拜罗摩,有的侧重于崇拜克里希南。可以说,每一个毗湿奴派教徒的家中都供奉着毗湿奴及其化身像。此外,大多数毗湿奴派教徒的家中都供奉着一种黑色油石。这黑石被视为薄伽梵毗湿奴的象征。它产于尼泊尔道拉吉里区木斯塘县的穆格蒂纳特, 意为解脱圣地。为求得解脱,毗湿奴教徒每天膜拜黑石。另外,他们把虔诚的行为以及口诵或默念毗湿奴神的各种名称,看做是获得解脱的途径。许多毗湿奴信徒都以“毗湿奴”、“罗摩”或“克里希南”做名字,以此促使其家人与朋友增加呼唤神名的次数,使之与神更为接近。毗湿奴教派的教义是业瑜珈、智瑜伽和信瑜伽。业瑜伽是修炼品德行为,智瑜伽是获得知识,信瑜伽是修炼虔诚之心。毗湿奴教派认为,修炼业、智、信是实现解脱的必经之路,因此也称之为业道、智道、虔信道。尼泊尔的毗湿奴教派认为,在业、智、信三道的修炼过程中,人们可以获得知识、力量、勇气、精力、敏 捷与忍耐六种美德。这六种美德是促进人们走向解脱的要素。在现代,毗湿奴教教义的某些内容对尼泊尔社会以及人民的文化生活仍然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业道,提倡人们修炼品德行为,要求人们必 须完成自己的宗教义务和社会义务。这就是履行 “法”,即达磨。履行“法”要对社会、家庭和自己 的信仰及崇拜的神明做出无私的奉献。该派还宣传善恶之报,乃是“业”的结果。这种理论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它促进人们有意识地进行品德、行为、思想、言语方面的修养,使人们的言行符合社会通行的道德规范,至今在尼泊尔产生着一定的社会作用。现代尼泊尔人十分重视社会道德、职业道德。社会上不但打架斗殴的现象极少,大多数人能够尊长爱幼,待人温和。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尼泊尔商界至今很少出现伤天害理之事。无论在商店还是货摊上,售货员不但百问百拿不烦,而且从不与顾客发生争吵,这些现象说明尼泊尔社会风气与治安良好。从尼泊尔人能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这一点来说,与毗湿奴教派宣传的业道不无关系。
毗湿奴教派主要在尼泊尔中部和西部地区流 行。毗湿奴教派的活动经费由信徒们布施。宗教仪式中所需要的鲜花、香料、油灯、祭品都由信徒们奉献。尼泊尔太阴历的每月十一日是全国性的禁忌杀牲日。每一个毗湿奴寺庙都举行祭祀活动。毗湿奴教派的大型宗教活动和节日有那罗衍庙会、黑天诞辰节和罗摩诞生曰。
(二)湿婆教派
印度教的湿婆教派于5世纪传入尼泊尔。在 7~8世纪时,尤其受到国王和王室的重视,因此得到广泛发展。湿婆神的各种化身,兽主、丰收神、力量神、大天、凶神、怒神、死神等等形象,也先后传入尼泊尔。中世纪,湿擎及其妻子雪山神女 (帕尔瓦蒂)备受尼泊尔人崇拜。这时期湿婆派教徒雕刻了许多湿婆神怀抱雪山神女坐在喜马拉雅凯拉什山峰的石像。这些石像不仅陈列在湿婆庙内,而且也立于街头,其中不少遗存至今,仍然受到崇拜。湿婆教派信徒认为,湿婆及其性力是万物之源。自中世纪至今,崇拜湿婆林加石像的热潮未减。尼泊尔最大的印度教寺庙钵须钵蒂纳特庙(兽主庙)主殿供奉的湿婆神像,是一尊具有四个面相的湿婆林加石像。尼泊尔的湿婆教派有不少分支,皆为古代传承下来的。主要有帕苏伯德派,即兽主派;塞婆派,即湿婆派;卡巴利格派,即鲁德拉派;卡拉穆克派,即黑脸派。这些派别的统一宗旨是奉湿婆为最髙神祇,崇拜湿婆及其化身。但各派另有不同的教义和仪轨。
帕苏伯德派(兽主派):教义为“五谛”,即业、因、苦、瑜伽、仪轨。业,指身、口、意(品德、思想与行为)的修行。因,指认识湿婆神是创造世界万物之源。苦,指苦行。瑜伽,指修炼和方法。仪轨,指教规、仪式。该派仪轨是身上涂抹烧过死尸的灰炭,剃眉,头顶结发髻,学牛叫,无意识地行走,发出“哈、哈”的声音,装做愚者,做出令人厌恶的动作。上述五项教义十分复杂,不能一一详述。该派的观点是拟获得解脱必须遵循这些复杂而荒诞的修行过程。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脱离无知与懦弱,从中获得智慧与力量。这个派别不受种族、种姓制度的约束,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帕苏伯德派崇拜湿婆及其兽主的化身。现在在湿婆教寺庙附近或街市上,还能偶尔看到该派教徒发着 “哈、哈”的声音在街上游逛。
塞婆派(湿婆派)属于温和派,以自律和自我约束为主要修行宗旨。其教义由“主、兽、网”三个要素组成。“主”指湿婆,认为湿婆是众生之主,宇宙之主,万物之主。主的形象有湿婆自身,曼陀罗酿拉(咒神)、摩醯首罗(大自在天)和穆格德 (超凡的解脱者)。主不仅掌管毁灭,而且还根据人和一切生物之业(羯磨)给予相应的果报。“兽”, 指世间众生,凡是有生命的均为兽。兽均被罗网笼罩着。“网”指罗网、污垢、罪孽、爱、憎、识、 羯磨。一切生物都被网束缚着,被物质与业束缚着。欲脱离网的束缚,必须按照本派的仪轨去修炼。其仪轨是坐禅、默念、祭祀、戒杀,不能享用其他神明的供品,不能指责湿婆神及本教派,勤练 瑜伽。该派认为,通过上述仪轨的修持,可以净化灵魂,达到与湿婆同在的境界。由于该教派以“梵我一如”的哲学观点为依据,修炼内容复杂,但层次较高,没有荒诞的行为,因而易被知识界接受,是湿婆教派中的第二大教派,现仍有不少信徒。
卡巴利格派(鲁德拉派):该派的主要修行方法是效仿鲁德拉,徘徊在墓地,且身涂死尸灰烬,项戴齡髅,腰拴贝壳,身挎圣线,耳穿骨环,手持木棍。该派认为,这六种饰物可以使人从生死轮回中解脱。该派认为,在吠陀时期,鲁德拉被认为是死神,要以人献祭。一些《往世书》里说湿婆是墓地之神,鬼魂、妖魔是他的随从。在大史诗《摩诃婆罗多》里,湿婆曾以卡巴利格的形象出现,是一位获得鲁德拉之道的瑜伽行者。因此,卡巴利格派 将卡巴利格和鲁德拉视为湿婆的形象或化身之一。 该派仪轨是饮酒,住在墓地,崇拜湿婆的狂怒形象,崇拜摩诃迦罗(大时神)和恐怖之神拜拉布,并且幻想和模仿鲁德拉的恐怖行为。该派强调种姓。
目前,住在墓地的湿婆派信徒大有人在,但是否属于这一派,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卡拉穆克派(黑脸派):这派教徒把脸涂成黑色,因而得名。在印度教传说中,湿婆神是黑色皮肤。该派属于激进派。其教义是在湿婆神前人人平等,反对种姓差异。凡加人本派者,接受本派教今后,都可以成为婆罗门。其仪轨是用颅骨做饭鉢;用焚烧过尸体的骨木灰涂身墨面;吃骨灰;持棍行走;身背酒壶,壶上雕刻着拜拉布神(恐怖之神)像。此外,该派教徒在头顶梳发辔,佩带名日“鲁德拉格切”的项链。
尼泊尔的湿婆教派内部分支不少。前面提到的兽主派在古代和中世纪还有小分支,如骷髅魯主派、王朝兽主派、施予兽主派、拉古利什兽主派等等。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些派別发生了变化,有些派别逐渐消失。中世纪,湿婆教派与密宗结合,形成坦特罗乘,重视咒语、手印和性力。至今,坦特罗乘在尼泊尔盛行。总之,尼泊尔的湿婆教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宗教派别。其特点完全符合马克思对印度教的评论:“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尼泊尔湿婆教派信徒分布在全国各地。但大部分集中在中部和南部地区。
(三)性力派
尼泊尔考古学家发现,现存加德满都各地的几尊“薄伽梵女”神像雕刻于6世纪。另据哈迪戈乌地方的碑铭记载,阿姆苏•瓦尔马国王曾“为六女神庙赠金”。这说明古代尼泊尔已流行崇拜女神。 中世纪,马拉王朝的国王崇拜女神。第一位进入加德满都谷地的国王从尼泊尔西部带来了名曰 “贾婆瓦妮”的女神像,并且为这尊女神像建立了寺庙,名曰“塔莱珠寺”。寺内供奉的“杜拉贾婆瓦妮”女神作为马拉王室的家神世代相传,从而促进了性力派的发展。
性力派的教义主要是通过曼陀罗、坦陀罗和修炼瑜伽实现解脱。性力派认为,湿婆和毗湿奴如果没有与女神结合也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所谓至高无上的神力蕴藏在性力之内。尼泊尔的性力派有左道和右道之分。左道仪轨是膜拜女神和女阴像。宗教仪式中必备酒、肉、鱼并且打手印,主张双修。右道仪轨是依照经书通过观想来崇拜女,并且用鸡血、羊血为女神献祭。性力派发展至今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不仅印度教徒,许多佛教徒也崇拜女神、女性。目前,受崇拜的性力女神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暴戾女神、温柔女神、性爱女神。暴戾女神的代表有难近母杜尔迦、时母迦梨、沙摩熙舍者。温柔女神的代表有雪山神女帕拉瓦蒂、吉祥天女拉克希米、辨才天女娑拉斯瓦蒂。性爱女神的代表有秘密女神古亥斯瓦莉、乌玛。尼泊尔性力派信徒每天清晨都去女神庙膜拜,而且定期杀鸡、宰羊,用鲜血祭拜暴戾女神。把鲜花、大米、红粉奉献给温柔与性爱女神。总之,每年在不同的日子举行崇拜不同女祌的大型宗教活动。
加德满都市中心至今保存着一座兴建于中世纪 的寺庙,名叫札格纳特。这是一座有两重檐顶,皆由木柱支撑的寺庙。木柱上,雕刻着动物交配、男人和女人进行性爱行为的雕像。平时很少有人在这 里逗留或观赏,说明尼泊尔人民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心无邪念。这座寺庙的存在也说明,性力派在尼泊尔有着重要的社会地位。
当前,尼泊尔还有崇拜活女神的信仰与风俗。活女神,尼泊尔语称之为“古玛利戴维”。“古玛利”的意思是童女,“戴维”的意思是女神,合称童女神。童女神均由释迦氏族的女孩担任。该女孩在六七岁时被选进童女神庙,待月经来潮时被废黜,由新当选的女孩接任。选拔童女神有一定的条件和一套传统的测试方法。要求五官端正,牙齿整齐,皮肤洁净,性格勇敢,表情平淡。童女神常年住在庙里,与世隔绝,只接受人们的崇拜。性力派信徒认为,崇拜活女神古玛利可以逢凶化吉。童女神被看做难近母杜尔迦的化身,可以保佑江山。因此供奉童女神的习俗,由18世纪的马拉国王贾亚•普拉卡什时期兴起,一直受到王室的崇拜,延续至今。当代尼泊尔国王和王后每年在童女神节之日,必去童女神庙参拜,接受童女神的祝福和点吉祥志。童女神节为期3天,在这3天里童女神被抬上彩车环城巡游。
尼泊尔人对性力的崇拜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尼泊尔政府机关、院校的公文纸,在左上角印着两个重叠的三角形图案,一个顶角向上,一个顶角向下。性力派以顶角向上的三角形象征男性,顶角向下的三角形象征女性。两个三角形重叠,蕴含着性力是成功之母的意义。可以说,性力派在尼泊尔产生的影响,其广度和深度大大超过其他宗教派别。其信徒遍布全国各地。性力派最盛大的宗教活动,在尼历六月白半月初八(相当公历10月上旬某日)。这一天是德赛节的第八天,尼泊尔全国各地的女神庙都举行杀牲祭祀活动。男女信徒提鸡牵羊到难近母、迦梨女神像前宰杀,将鲜血洒在神像上。规模最大的祭祀活动在加德满都市卫戍区军营和哈努曼多卡王宫的穆乐庭院。祭祀仪式由军官主持。军官用圣水、红粉等祭品祭过军旗、腰刀之后,士兵们将冷水泼洒在水牛和羊羔身上,当水牛和羊发抖时,举起腰刀砍下它们的头颅,将鲜血洒在难近母神像前和土地上。这一天汽车司机不出车,要祭拜女神,并在车头洒羊血鸡血,插鸡毛、羊毛,求女神保佑一年行车安全。第二天,性力派信徒仍要去女神庙参拜,并且献上供品。尼泊尔全国女神庙很多。在加德满都河谷最大的女神庙当属加德满都市的“塔莱珠寺”。著名的性力派寺庙还有南方的迦梨庙、古亥斯瓦利女神庙、摩诃迦梨庙等等。
(四)国际性组织
由于印度教是尼泊尔的国教,因此印度教的各个派别在尼泊尔社会都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由 于尼泊尔以“印度教君主国”闻名于世,世界印度教大会在尼泊尔多次召开。近年来,随着尼泊尔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的发展,尼泊尔出现了一些改革印度教的国际性组织。这些组织在尼泊尔、印度、美国、加拿大等国都建立了活动中心。
尼泊尔现有的规模较大的国际性印度教组织有:“萨伊•巴巴”(SaiBaba)、“拉泽尼什”(Ra- jneesh)、“伊斯高恩”(Iskcon)、“梵女瑜伽中心”、 “雅利安社”等。
萨伊•巴巴教团创建于印度。该教团以创建人萨伊•巴巴的名字命名。现任首领系该教团的第二代创始人,名字也叫萨伊•巴巴。萨伊•巴巴封自己是“薄伽梵”下凡。其教义是:“宗教只有一个,那就是爱。语言只有一个,那就是心灵。种族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上帝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家。”萨伊•巴巴教团主张博爱,其宗旨是为全世界的人民建立一个精神组织。不分宗教、信仰、种族、肤色。融会一切思想和各种宗教。该教团规定:信徒每天做祈祷;每周组织一次家庭祈祷活动,进行儿童教育;每个成员每周至少参加一次教团活动;参加教团组织的社会活动,学习萨伊•巴巴的著作;与他人对话要语言美、有爱心;不戴首饰。教团活动时,女子坐在左边,男子坐在右边。该教团在加德满都和尼泊尔南方建立了不少活动站。教徒们定期去印度朝见萨伊•巴巴。萨伊•巴巴教团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斐济、新西兰、毛里求斯等国家都建立了组织和活动中心。
拉泽尼什 该教团也以创始人的姓名而命名。 拉泽尼什是印度人,1971年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浦那建立宗教社团。其教义综合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的教理。强调自我证悟发挥本能,主张和平。拉泽尼什曾到美国、日本传教。 几年前,在美国因吸毒被美国政府驱逐后来到尼泊尔传教。他自称是“薄伽梵”,在尼泊尔巴拉朱森林公园里建立了一座较大的活动场所。其教徒胸前佩戴拉泽尼什人头像章。该组织的标志是画有一对天鹅的徽章。
伊斯髙恩该教团名称系“国际黑天意识会”的简称。其教义是崇拜黑天神,修炼黑天神行法,从而获得黑天意识。教徒们剃光头,戴圣线、额头涂白色、黄色线条,手持钱。举行宗教活动时,高声呼唤克里希南,击钹、打鼓、蹦跳,犹如狂欢。在加德满都市中心,格姆拉迪和布塔尼拉根车等地 方都有该教团的活动场所。教徒以西方人为多。国际黑天意识会在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都设立了分会或活动中心。
梵女瑜伽中心该中心来源于印度。早在1949~1950年间,由印度婆罗门普拉贾拉毕达创建于印度拉贾斯坦,称梵女伊硕利大学。1966年,梵女瑜伽教团从印度首先传人尼泊尔南方比拉特纳加尔和达朗地区。至1982年,该教团在尼泊尔全 国22个城镇建立了活动场所。梵女瑜伽中心以印度教经典作为理论基础,维护印度教的基本精神。崇拜梵天,幻想梵天是一位全身放射光芒的老人, 结跏趺坐。该中心教堂的墙上画着梵天老人的巨幅画像。教徒们在做瑜伽功之前,首先叩拜梵天。梵女瑜伽中心的教义是通过增加知识修炼身心,发挥优良品质;通过瑜伽功抑弃杂念,以道德谐调个人与社会。主张不分民族、宗教、语言、性别建立思想、家庭、社会、国家、世界各个范畴的团结与和平。该组织的教规:每日早晚集体修炼瑜伽;每日必读宗教经典或书籍;戒酒、戒烟、食素、不吃外人提供的食物、不戴首饰、必戴教徽(红色法轮)。该中心自行出版的宗教读物有:《梵天介绍》、《智瑜伽之神圣》、《和平之路》、《优秀品质》等书籍。1993年,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和王后艾什瓦尔雅在纳拉扬希迪王宫召见了梵女瑜伽中心负责人拉兹和分中心负责人达迪。该宗教组织于1979年首次在美国以非官方组织的名义注册。1982年又以咨询机构名义在美国社会经济部注册。
“雅利安社”创建于印度。1929年由尼瓦尔族人马特瓦•拉兹•佐希传入尼泊尔。该社反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至上,提倡《吠陀》梢神,认为印度歪曲了《吠陀》。并且主张普及教育,提高妇女的社教会地位。尼泊尔第一所女子学校,即由马特瓦•拉兹•佐希的女儿创办。雅利安社有10条教理:“真理就是上帝(神)。《吠陀》是真知,诵读和聆听《吠陀》是最高的达磨。一切行为遵照达磨。冲破无知,增长知识。以社会的利益、人的利益为宗旨……”由于雅利安社是一个进步的、改革印度教的组织,在拉纳家族统治时期被禁止活动。尼泊尔印度教婆罗门敌视雅利安社的改革活动,从而导致了一场震撼尼泊尔社会的流血事件。原因是印度教婆罗门认为,改革印度教就是反对婆罗门、就是反对政府当局,并在拉纳首相面前屡进谗言。拉纳政府终于在1940年1月,拘捕了 50名进步青年。马特瓦•拉兹•佐希之子舒格拉•拉兹在加德满都闹市区因罗佐克(地名)宣讲《薄伽梵歌》时被捕。几天以后,舒格拉•拉兹和其他三位革命青年被处绞刑。法庭对舒格拉•拉兹的控告是擅自宣
解《薄伽梵歌》和翻译《梵经》。
上述国际宗教组织在尼泊尔的活动,对尼泊尔传统的印度教产生着影响,但是,更重要的是 文化的渗透。西方国家在尼泊尔大力投资发展教,许多印度教徒被西方物质、文化所吸引,改信基督教或伊斯兰教。此外,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尼泊尔也大力开展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在这种形势下,印度教也不免受到冲击。印度教的教理、教规将顺应社会潮流变化。 繁琐的仪礼已经被简化和减少。总之,尼泊尔的印度教正面临着改革和维护本宗教传双重问题。
三 佛教
尼泊尔佛教有着悠久的历史。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于现尼泊尔卢潘德希县的蓝毗尼园。但自古以来尼泊尔的统治阶级信仰印度教,因此,佛教在尼泊尔一直占据第二位。由于印度教的包容性,统治阶级和人民对宗教的热爱,以及对佛陀的崇敬,因而佛教与印度教在古代和中世纪一直并行不悖地发展。12~14世纪,穆斯林入侵印度,捣伽蓝、焚经书,印度佛教遭到严重的打击,许多印度僧人和佛教徒携经卷逃至尼泊尔,从而推动了尼泊尔佛教的发展。这一时期,尼泊尔正处于中世纪马拉王朝。马拉王朝统治者崇信密宗。因此,印度密宗被尼泊尔佛教吸收,并且顺利发展。此时期,尼泊尔僧人与印度和中国西藏僧人交往增多。金刚乘与藏传佛教开始传人尼泊尔。几个世纪之后,藏传佛教的各个派别陆续在尼泊尔有了立足之地,并且成为尼泊尔佛教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14世纪,马拉王朝统治者改革尼泊尔社会与宗教,使尼泊尔佛教纳入了种姓等级、杀牲祭祀、重视仪礼等印度教的内容。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尼泊尔佛教。在尼泊尔近代史上,佛教发展比较缓慢。在现代史上,佛教受到拉纳政府的打击,凡是弘传佛教的比丘都被驱逐出境。1950年底,拉纳家族的独裁统治被推翻以后,佛教才开始走向复兴,佛教的各个派别逐渐发展,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虽然金刚乘、坦特罗乘、易行乘以及藏传佛教各个派别均在尼泊尔流行,但是前三者主要是学术上的流派,在尼泊尔没有严格的独立的组织派别,在宗教实践中这几个流派融为一体。而藏传佛教里又包含着金刚乘、坦特罗乘的内容。因此这些支派都包容在尼泊尔大乘佛教教派里。
(一)小乘佛教
尼泊尔小乘佛教遵循释迦牟尼的教导和佛教最原始的教义:四谛、八圣道。四谛为苦谛、集谛、 灭谪、道谛。八圣道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现在修习的主要经典有《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阿毗达磨俱舍论》、《解脱道》等论书。自佛教传入尼泊尔以后,小乘佛教盛行说一切有部。19世纪上叶,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尼泊尔。在尼泊尔现代佛教史上,第一名上座部比丘名叫摩诃普拉伽耶。1924年,他在加德满都从西藏喇嘛出家。当时,尼泊尔在拉纳家族独裁统治下,法律禁止改变宗教信仰。而摩诃普拉伽耶原本是印度教徒,后改信佛教。为此拉纳政府将他与另外4名改变宗教信仰的人一道驱逐出尼泊尔国境。摩诃普拉伽耶先到西藏拉萨,又从拉萨去印度。1928年,他在印度拘尸那从缅甸旃陀罗摩尼大长老,成为上座部比丘。1937年,他与徒弟甘露喜从印度回到尼泊尔传播佛教被捕入狱。几个月后,再次被驱出境。因此,1928~1942年,尼泊尔国内没有比丘弘传佛教。此期间,一部分小乘佛教比丘到印度、缅甸、斯里兰卡等国家修习上座部佛教。其中著名的比丘有贾格德曼•具德亚、释迦难陀、阿努罗陀、甘露喜等人。释迦难陀现任尼泊尔佛教复兴会会长。阿努罗陀现任尼泊尔上座部首座寺院阿难陀寺住持。甘露喜曾任尼泊尔佛教复兴会会长、世界佛教比丘联合会副会长,现已去世。1942年,甘露喜从斯里兰卡回国,在斯瓦扬布寺宣传佛教。有些人从他受戒。他还出版了《敬礼三宝》、《课诵》、《法句经》、《佛陀略传》、《居家律》等佛教书籍,但是都被拉纳政府列为禁书而没收。1944年,因上座部长老为一名比丘尼受戒,造成10名僧人被驱逐出境。尼泊尔小乘佛教再一次被禁止传教。然而,小乘佛教僧人并不灰心丧志。为了弘扬尼泊尔人民之子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尼泊尔上座部比丘聚集在印度鹿野苑成立了尼泊尔“佛教复兴会”,并且用尼瓦尔文出版了《佛教》。尼瓦尔是尼泊尔的一个大民族,有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这个民族的大多数人信仰佛教。小乘佛教比丘几乎都来自这个民族。“佛教复兴会”还用英文出版了《佛教的印度》,用尼泊尔文出版了月刊《喜马拉雅佛教》。与此同时,尽全力争取全球佛教国家的支持,呼吁尼泊尔政府改变对佛教的态度。经过多年的努力,在20世纪40年代末,流亡在外的尼泊尔比丘陆续回国。1950年底,拉纳家族的统治被推翻。1951年2月,甘露喜与斯里兰卡的般若西哈大长老一道,受到特里布文国王的接见。同年,“佛教复兴会”由印度迁回加德满都,并且建立了 “全尼泊尔比丘协会”。从此,尼泊尔佛教走向复兴之路。小乘教派一方面弘传佛教,另一方面扩建寺庙和出版佛教经书。20世纪80年代初,小乘教派有寺庙27所,比丘、比丘尼120名,出版书籍200多部。至1994年,尼泊尔小乘佛教寺庙达88座,比丘、比丘尼约300 多名,出版佛教书籍和翻译巴利文经典近400多种,有《佛陀时期的婆罗门》、《佛陀时期的居士》、 《佛陀时期的妇女》、《佛陀时期的王族》、《佛陀时期的出家人》、《佛陀本生》。而且用尼泊尔文和尼瓦尔文同时出版了《阿毗达磨》、《居士律》、《佛与佛教》、《羯磨》、《菩萨》、《布施》、《佛教僧团》、《佛陀箴言》、《蓝毗尼》、《伟人佛陀》等书籍。
尼泊尔小乘佛教还十分重视僧团与寺院的组织管理工作。在不少地区建立了 “佛教复兴会”分会和“佛教妇女协会”、“佛教青年协会”等佛教组织。同时,建立佛教对外关系,与世界许多国家进行佛教文化交流。现在已同泰国、缅甸、印度、阿富汗、斯里兰卡、日本、中国等十几个国家的佛教组织建立了互访关系。为了培养具有高水平佛学知 识与文化素质的南传上座部僧人,“佛教复兴会” 和上座部负责人把一些青年比丘派往泰国、缅甸和印度学习。有些比丘在国外学习十几年后才回国, 可以运用英文、巴利文、泰文(或缅语等)、尼泊尔文,尼瓦尔文等多种语言弘传和研究佛教。现任尼泊尔“佛教复兴会”理事兼布里古蒂寺住持苏特 比丘和《青年》佛教杂志主编梅特里都属于这类人才。
尼泊尔小乘佛教还注意对居士的教育。每座寺庙每周举行1~2次佛事活动,讲解佛经,领诵佛经,宣扬佛陀的优秀品质,讲佛陀的故事,指出行善修身的道理,并且定期举办佛教知识竞赛。
尼泊尔小乘佛教将佛陀教导作为发展该教派的指导思想。他们坚信,佛祖释迦牟尼是人,不是神。他是一位伟大而高尚的人。只要遵照佛陀的教导和佛教教义去修行,就有可能成佛,摆脱轮回之苦。但这不意味着人人都可以修成佛。该派强调,尼泊尔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要发展尼泊尔国家,必须重视和维护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佛教才是尼泊尔民族自身的传统文化。
小乘佛教主要分布在尼泊尔中部地带和南方某些地区。尼瓦尔族的大部分人以及拉伊、林布、古龙、塔卡利、马加尔、苏努瓦尔、达芒、塔鲁等民族信仰小乘佛教。
(二)大乘佛教
尼泊尔的大乘佛教融合了印度佛教、印度教和藏传佛教的内容,重视宗教实践,不注重佛教的原始教义。以“六波罗密多”为教义,即:布施、持戒、忍、精进、禅定、智慧。主张自度度人。奉释迦牟尼佛为神灵的化身,并且幻想出有许多各司其职的佛与菩萨。修习的内容有菩萨经、律、论。主要有《菩萨品行经》、《陀罗尼经》等等。尼泊尔大乘佛教比丘要遵守戒律近200条。修行多年之后,才可以进入密修阶段。
尼泊尔大乘佛教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注重对佛陀与神明的崇拜和宗教仪礼。大乘佛教徒与印度教徒一样,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举行不同的宗教礼仪。例如,出生礼、剃发礼、人法礼、结婚礼和葬礼。这些礼仪由大乘佛教古魯(导师)跋折罗扎利耶主持。举行仪式耑耍设坛场,供佛像、菩萨像,摆供品。坛场中间燃火堆。主持仪式的古昝而对佛像席地而坐,口中念念有词,不断地将鲜花、五谷杂粮、香料、酥油、红粉分别往佛像、火堆和举行仪式的主人身上抛撒。一会儿持金刚,一会儿拿拂尘,一会儿用右手无名指弹圣水,一会儿为主人点吉祥志。 这一系列的程序看上去与印度教婆罗门为印度教徒举行的仪式大同小异。尼泊尔大乘佛教的特点之二是注重密宗修行。大乘佛教徒修习密法时,绝对保密,修习地点、修习内容不能告诉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家眷。密法由法师亲自传授。教徒掌握密法后,才可以搬回家居住。在家每日清晨修习密法。从形式上看,一边念咒语,一边捻手指, 不时地往空中、头顶、嘴里撩几滴水。通晓密宗的大乘佛教法师被称为古巴久。古巴久还可以利用密语为人治病。古巴久和上述跋折罗扎利亚都是尼瓦尔族人,大部分在家修习,称为易行乘。易行乘的宗教仪式和密法与金刚乘混淆在一起,难以区分。 总之,大乘佛教密宗的外在表现除了口念密语,打手印外,还有法器,如,金刚杵、拂尘、铜镜、花瓶、水罐等等,且都含有一定的意义。仅在加德满都河谷地区,具有密宗色彩的大乘佛教寺庙不少。著名的几座都建在帕坦市,有鲁特罗毗诃罗、拉克希米毗诃罗、喜尔那衍毗诃罗。这些寺庙的房粱上均雕刻着多臂女神像。殿堂内供奉的是佛像或菩萨像。除此之外,在信仰大乘佛教的尼瓦尔人住宅区,几乎每一座宅院都有一间佛堂,里面供奉佛像或菩萨像。
尼泊尔大乘佛教的特点之三是包容了金刚乘和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金刚乘和藏传佛教均重视宗教的实践:念经、念咒(密语)、打手印、做法事,追求成就、圆满。金刚乘认为金刚是超然的灵宝,不可渗透、不可分割、不可破坏。它可以粉碎黑暗与无知。金刚是虚无、透彻、一切皆空的象征。求解脱必须驱除黑暗与无知,获得最高知识,行菩萨之路。佛和菩萨是最高知识的象征。因此,金刚乘崇拜在不同方位拯救愚昧与无知的“五佛”:阿闯佛、阿弥陀佛,宝生佛、不空成就佛和大日如来佛。在盛大的宗教活动中,如尼泊尔全国佛教大会,大乘佛教弟子装扮成五佛坐禅默念密语、打手印,以示金刚乘的威力。金刚乘自中世纪在尼泊尔广泛传播,至今依然盛行。金刚乘主要修习的经典有《金刚经》、《文殊师利经》、《婆罗密多经》。
具有金刚乘色彩的著名佛院有斯瓦扬布寺、大觉寺、金刚瑜伽女庙。
(三)藏传佛教
11世纪,藏传佛教各个派别陆续传入尼泊尔。最初主要集中在尼泊尔北部喜马拉雅山区的呼姆拉、穆古、多尔帕、木斯塘、马南、热苏瓦、索卢昆布、塔普勒琼等区县。这些地区分别居住着达芒、玻特、洛巴、潘査高坞、马南巴、谢尔巴、拉伊、林布等蒙古人种的佛教徒。近现代,藏传佛教不断南传;现在,在尼泊尔中部河谷、丘陵地带已广泛传播,具有相当大的势力。根据喇嘛庙管理与发展委员会1988~1992年的统计,尼泊尔全国有藏传佛教寺庙约3000座。每座寺庙都保存着佛教经典。佛教文物有佛像挂画唐卡,金、银、铜、铁供皿或法器。所藏经典大部分为藏文的《波罗密多经》、《陀罗尼经》、《文殊师利经》、《戒律》等等。 所供佛像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观音、白度母、金刚和莲花生等。
藏传佛教的4个派别均在尼泊尔传播,势力较强的有宁玛派和噶举派。宁玛派信徒多为皤特族、达芒族、古隆族、谢尔巴族和塔卡利族人。噶举派信徒多为马南巴族、古隆族人。萨迦派多为洛巴族、巴拉高坞族、潘查高坞族、塔卡利族人。格鲁派信徒主要有波特、达芒等族人。另外有一部分人自称喇嘛族,世袭做喇嘛,每个家庭必须有一位男儿出家做比丘。上述4个派别分别在尼泊尔建立了寺庙。藏传佛教寺庙在尼泊尔称为“古姆巴”。尼泊尔全国各区县,少则有1~2座古姆巴,多则有数十座。古姆巴和藏传佛教教徒集中在尼泊尔北部 山区和加德满都谷地内外。仅在加德满都斯瓦扬布寺周围就有20多个大大小小的古姆巴。这些古姆巴大多数为宁玛派所建。其中有一座较大的系格鲁派尼姑庵。此外,在加德满都市东北方向的菩提纳特地区、东南方向的博耨递地区以及正南方向的帕尔平地区都是藏传佛教寺庙古姆巴及信徒集中的地方。最小的古姆巴有比丘四五人,大古姆巴能住上几百人。藏传佛教在尼泊尔佛教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尼泊尔大乘佛教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1987年,尼泊尔全国比丘协会在加德满都建立了一所国家级的大古姆巴,由当时的政府首相奠基,古姆巴内设佛堂、课堂、图书馆、阅览室,医务室、宿舍,其任务是为尼泊尔全国各地的古姆巴培 养有较高文化和佛学知识的喇嘛。尼泊尔藏传佛教比丘和信徒均称自己为大乘佛教。每一座古姆巴每日清晨都做简单的法事。在佛祖诞生日和藏传佛教的节日,在每月的月圆日和为教徒超度时都举行大的法事活动。具体做法是吹号、打鼓、吹螺、摇铃、撞钹、念经、燃灯、点香、敬佛,整个程序看上去似乎是奏乐、念经、拜佛、献供的多次循环。但每一次念的经不同,拜的佛不同,献的供品不同,住持手持的法器也不同。宁玛派在法事活动中的供品有鱼、肉、酒。法师也打手印。这一点体现了密宗内容。总之,尼泊尔大乘佛教是一个复杂的实践丰富的教派。
据1987年尼泊尔官方公布的人口统计数字,尼泊尔佛教徒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7%。尼泊尔佛教阶层对此比率数表示怀疑,认为无论从民族、语种、人口增长率和信仰方面调查分析,尼泊尔佛教徒人数远远不止这些。据尼泊尔官方1991年6月的统计,尼泊尔全国总人口数为18462081人。若仍照上述比率计算,尼泊尔佛教徒不会低于 105万人。
当前,由于尼泊尔政府的重视,佛教在尼泊尔得到一定程度的振兴;在联合国与世界佛教国家的支持下,佛教界正在积极进行修复佛祖诞生地蓝毗尼园的建筑。现在公开发表的尼泊尔佛教刊物有月刊《阿难陀地》、《法光》,年刊《青年》,不定期刊《法轮》。
(四)尼泊尔佛教大事件
1944年,尼泊尔“佛教复兴会”在印度鹿野苑成立,1951年迁回加德满都。
1951年,“全尼泊尔比丘协会”在加德满都市阿难陀寺成立。
1952年,佛诞节被定为尼泊尔全国人民节日,放公假一天。
1956年,第四届世界佛教大会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市通迪凯尔广场(练兵场)召开。198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投资修建蓝毗尼园。
1986年,第十五届世界佛教大会再次由尼泊尔“佛教复兴会”主办,在加德满都召开。
四 宗教节日和圣地
㈠ 宗教节日
1. 佛诞节
佛诞节是尼泊尔佛教各个派别共同庆祝的盛大节日。佛诞节是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诞生的日子。尼泊尔人每年在尼历元月望日(相当公历4月底或5月上旬)庆祝佛祖诞生。1952年,尼泊尔政府宣布,释迦牟尼诞辰日为全国性的节日,放假一天。每年佛诞节尼泊尔全国各地分别举行庆祝活动,以加德满都和蓝毗尼区的庆祝活动最为隆重。
在蓝毗尼,从佛诞节的前两天开始朝拜佛祖的僧侣和香客就络绎不绝。既有来自蓝毗尼附近地区 的,也有来自内地、北部山区和东部边远地区的,还有不少来自中国西藏、印度、泰国、缅甸、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佛诞节之日,蓝毗尼僧团在蓝毗尼园组织庆祝大会。诵经文、浴佛身、供鲜花、燃香烛。众僧一一拜过佛祖之后,一些僧人用长号、短笛、扁鼓奏出佛曲。四部弟子抬着佛祖玉像上街游行,来自四面八方的佛教徒们也参加游行,游行队伍浩浩荡荡。
在首都加德满都,成千上万的佛教七众子弟云集在斯瓦扬布寺,拜佛祭祖,焚香火,点油灯,奉献鲜花,做祈祷,向寺院布施钱财。寺内还展出描写佛祖生平的彩色泥塑和绘画。下午,尼泊尔“佛教复兴会”在位于斯瓦扬布寺后山丛林中的阿难陀寺里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会场内外彩旗林立。参 加大会的除佛教比丘、比丘尼和居士外,还有各界知名人士,政府代表以及驻尼泊尔的各国外交使 节。大会开始,首先由佛教僧团最高长老颂佛经,然后由政府首相、外国来宾、比丘代表分别讲话。最后是佛教文艺活动。
阿难陀寺院内的白塔塔身里存放着佛祖舍利, 每年在佛诞节时,将舍利取出,供人们膜拜。比兰德拉国王和王后,每年在佛诞节之日都来阿难陀寺瞻礼佛祖舍利。这块舍利是斯里兰卡的那罗陀大长老在1946年赠送的。当年尼泊尔国父特里布文王参加了迎接舍利的仪式。尼泊尔佛教复兴会按斯里兰卡存放舍利的模式,将佛祖舍利存放在白塔之内。1995年该舍利被盗。
2. “湿婆之夜”节
庆祝“湿婆之夜”节是尼泊尔印度教湿婆派最大的宗教活动,因为兽主神鉢须体蒂是尼泊尔的国神,所以湿婆之夜节是尼泊尔全国性的节日,放公假一天。湿婆之夜节在尼历十一月太阴历的黑半月(上半月)初十四(相当公历2月底~3月初)。这时尼泊尔大部分地区已是春意盎然,花香鸟语,农民开始播种。由于湿婆教派把湿婆看做宇宙的万物之源,因此大地上的万物复苏正是湿婆创造力的体现。所以春季要隆重虔诚地膜拜湿婆神。
湿婆之夜节这天,尼泊尔全国各地的湿婆神庙都举行庆祝活动。但是规模最大的活动是在加德满都市的兽主庙——钵须钵蒂纳特寺和加德满都市中心广场举行。节日前夕,尼泊尔全国各地的湿婆教徒以及从印度来的朝圣者,纷纷借宿在钵须钵蒂纳特寺附近的福舍、小庙宇或临时搭起的帐篷里。节日拂晓,教徒们都到巴格玛蒂圣河中沐浴洁身,然后,到寺庙里敬神,奉献供品,祈祷,念经和布施婆罗门祭司。这一天,钵须钵蒂纳特寺庙内外人山人海,通常需要由警察和自愿服务者维持秩序。信徒们排队依次进庙礼拜。最热闹的活动在晚间,钵须钵蒂纳特寺灯火辉煌,高音喇叭播放出的赞神曲,回荡在山谷。等待进庙拜神的人群依然长龙般地盘踞在街道与山坡上,一望无际。寺内挤满了人,有的祈祷,有的念经,有的唱颂歌,有的膜拜湿婆神像。在人夜后的4个时辰里,教徒们要做4种不同的宗教仪式。每个时辰点燃不同名称的圣火。寺外马路边,树林下,山坡上都有湿婆教徒坐在一起演奏和吟唱赞美湿婆的圣歌,通宵达旦。
湿婆之夜节里,信徒们要守戒24小时。这一天,尼泊尔官方在加德满都市中心广场举行庆祝活动。下午3时许,庆祝仪式开始,首先鸣礼炮,然后皇家军队士兵列队朝天空作鸣接着首相或其他官员讲话,号召全尼泊尔人维护度教文化。最后是文艺表演。国王、王后和席庆祝活动,并且邀请外国驻尼泊尔的官员前来观礼。尼泊尔电台、电视台播放庆祝活动实況。
通过电台发表祝贺节日的文告。晚上国王亲自到钵须钵蒂纳特寺敬神与布施。
3. 那罗衍庙会
每年尼历三月的白半月初十一(相当于公历7月底或8月初)和七月的白半月初十一(相当公历10月份),尼泊尔的毗湿奴教派信徒聚集在布塔尼拉根车•那罗衍寺热烈庆祝那罗衍(毗湿奴神)进入睡眠期和苏醒日。据《毗湿奴往世书》:世界一次次毁灭又一次次被创造,毗湿奴是世界的维护者和创造者;他在每次创世的巨大间隔期间,都倚坐在宇宙之海中的巨大龙王身上,呈现万千世纪的睡 眠状态,然后在每一创世期到来时,即醒来再造一个天地;此时,由他脐中长出一朵金色莲花,花中诞生梵天,梵天创造宇宙。所以,尼泊尔的毗湿奴派信徒每年在毗湿奴的入眠日和苏醒日前夕,从四面八方星夜兼程赶到布塔尼拉根车•那罗衍寺参加庙会。布塔尼垃根车•那罗衍寺位于加德满都市东北方向约6公里处,坐落在一座山坡之上。寺内有一个大水池,池中有一尊仰卧于蛇榻上的毗湿奴石像。石像约5米长2米宽,用青色石雕成。蛇榻由9条青蛇盘成,浮出水面。9个蛇头翘出床榻,停于毗湿奴神像的头顶。毗湿奴四臂上曲,四只手分别持法螺、仙杖、莲花和轮宝,神态威严。庙会期间,寺庙内外热闹非凡。寺外是出售鲜花、供品、食品、化妆品的集市。寺内男女老少带着鲜花、牛奶、酸奶、水果、香料等到毗湿奴神像前,一边抛撒供品,一边念念有词,并争先恐后地跪拜在毗湿 奴神脚,用头顶膜拜神的双脚,取神像脚上的一种红粉点在自己的额头上。
4. 黑天神诞节
黑天,即克里希南,毗湿奴神的化身之一。尼泊尔太阴历五月份的黑半月初八是黑天大神的诞辰,尼泊尔全国放公假一天。庆祝活动规模最大的要数位于加德满都谷地帕坦市的毗湿奴教派活动中心即大黑天神庙。节日拂晓,朝拜黑天神的队伍已经从庙内延伸到外面的广场上。据统计,每年黑天诞辰日至少有5万多毗湿奴教派的信徒来此聚会。礼拜黑天神的活动进行到人夜时分,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和皇亲国戚来这里参拜。国王站在黑天神庙的石阶前面对殿堂内的黑夫神像双手合十。国王侍卫官将供品、钱财送进寺庙。黑天神庙的祭神活动 通宵达旦。次日清晨,毗湿奴教信徒沐浴后,将黑天神像抬出寺庙游城。
毗湿奴教派著名的庙宇黑天神庙位于帕坦市老王宫侧。这座寺庙用黑色大理石筑成。庙基为三层石阶。庙基上的建筑可分为4层。第一层庙堂由28根黑亮的雕花石柱支撑着顶部。第四层塔顶由20座小塔亭巧妙的组合成一个整体。该寺庙的石柱、石梁、石门、石窗上均凿出精美的花纹。第二层神殿的四壁雕有毗湿奴神的10个化身像:鱼、龟、野猪、人狮、侏儒、持斧罗摩、罗摩、黑天、佛陀、伽尔基。在第三层神殿回廊的石梁上雕刻着印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这种建筑艺术与雕刻艺术融为一体,塔上有塔,庙中有庙的大理石建筑是一座精美的石雕工艺品,被誉为“尼泊尔建筑艺术的奇迹”。
(二)圣地
1. 蓝毗尼园
蓝毗尼园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位于尼泊尔特莱平原区卢潘德希县,约东经83°16',北纬27°27’其南部与印度相邻。在古代,蓝毗尼位于拘利和迦毗罗卫之间。据佛经记载,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娶了拘利国公主摩诃摩耶为妻。摩诃摩耶45岁时怀孕。一天,她回娘家途经蓝毗尼时临产,在—棵菩提树下生了王子,取名乔答摩•悉达多。悉达多虽贵为王子,但厌恶世俗,29岁时离家修道, 35岁成道。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释迦” 是氏族名,“牟尼”意为圣人。公元前3世纪,印 度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信奉佛教,他曾携女儿恰鲁玛蒂到蓝毗尼朝拜佛祖遗迹,建立了礼佛石柱。公元7世纪,中国髙僧玄奘到蓝毗尼园参谒佛祖诞生地。他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蓝毗尼园的情景:
“有释种浴池,澄清皎镜,杂花弥漫。其北二十四 五步有无忧花树,今已枯悴,菩萨诞灵之处。” “有大石柱,上作马像,无忧王所建也。后为恶龙霹雳,其柱中折仆地。”自玄奘以后1000多年,蓝毗尼一直空旷荒芜。1896年考古发现阿育王敕建的大石柱,蓝毗尼从此再现人间。20世纪50年代,尼泊尔马亨德拉国王提出重建蓝毗尼的设想。按其设想蓝毗尼既有圣园区、文化区,还有福舍和宾馆,将成为宗教、文化、旅游中心。马亨德拉国王的设想得到世界佛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佛教国家政府的支持。1968年,尼泊尔政府向远东经 济委员会提交了重建蓝毗尼的资金预算。1970年尼泊尔和南亚、东南亚佛教国家召开会议,成立了蓝毗尼发展委员会。尼泊尔政府向联合国正式提出派遣专家和提供资金的请求。1972年尼泊尔考古学家在蓝毗尼发现了一批古代文物,包括陶制人头像、佛像、古钱币等。20世纪80年代初,蓝毗尼园已建有博物馆、福舍和一座小乘佛教寺院。圣园区里有一个阿育王石柱,一座摩耶黛维庙,一个池 塘,一棵枝叶茂盛的大菩提树。阿育王石柱高约2米,上端有婆罗迷体铭文。摩耶黛维庙里供奉着描写摩耶黛维生太子情景的石雕像:她站在一棵大树下,双手攀着枝条,太子刚刚出生,站在其母身边,其头上有人首龙尾神正为太子沐浴。在阿育王石柱和摩耶黛维庙北侧有一个池塘,传说这是摩耶黛维生育太子后沐浴的池塘。池水清澈透明,阿育王石柱和摩耶黛维庙以及那棵大菩提树均倒影在池水中。现在人们在蓝毗尼所看到的有关佛祖释迦牟尼出生的某些景物都是重建的。中国佛教协会曾于1956年和1986年为建设蓝毗尼捐款。1993年7 月中国佛教协会又派代表团考察了蓝毗尼。目前,蓝毗尼园正大兴土木工程,重建摩耶黛维庙和其他古迹。此外,许多流传佛教的国家,如中国、日本、朝鲜、韩国、缅甸、斯里兰卡等都在这里划分出地盘,准备直接参加复兴蓝毗尼园的建设。
2. 帕舒帕底纳特寺
尼泊尔湿婆教派最著名的圣地帕舒帕底纳特寺,闻名于世界。它位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市以东大约5公里的地方,依山傍水。帕舒帕底纳特寺正门朝西,后门朝东,旁临巴格马提圣河。帕舒帕底纳特寺朝圣的信徒首先在圣河里沐浴,然后再进寺朝拜。帕舒帕底纳特寺的主殿是一座二重檐顶的辉煌大殿。金顶银门,殿顶装置倒挂金钟状的镏金 塔刹。支撑两层殿顶的檐柱上镑刻着千姿百态的男女神像。银光烁烁的大门上铸刻着美丽细致的花丼。主殿正门前安放一只大铜牛,这只铜牛跪卧在—块长方形的白玉石基上,高约2米,长约6米。大铜牛昂首目视着神殿,其神情似乎是在随时待命。在印度教中,公牛被认为是湿婆神的座骑。神殿内供奉主神是湿婆。这座大殿有三层殿堂。最里面一层殿堂的中央,供着一个高1米多的圆柱状黑石雕,这就是湿婆林伽。黑石雕的下端嵌在一个黑色磨盘状的石盘里,上端有四个浮雕面像。这四个面像,情态各异,分别朝向东、南、西、北四方,代表不同祌情的湿婆神。膜拜湿婆林伽的信徒站在第二层殿堂上致礼,并且抛洒鲜花瓣、圣水、大米 等供品。在帕舒帕底圣地一带,湿婆林伽石雕像数不胜数。在帕舒帕底寺内的一座院落中,建有一个湿婆林伽阵。每一位来帕舒帕底庙朝拜的妇女,务必走进阵中一转。
在帕舒帕底寺庙南面的巴格马提河岸,有许多圆形的石筑平台,用于焚烧尸体。这里是著名的阿尔雅卡特焚尸场,印度教徒死后,其尸体用白布缠袈,放在平台的柴堆上,死者的长子往死者嘴里洒一二滴巴格玛迪河的圣水,然后点火焚尸。焚化后的骨灰连同木炭一起推人河里。因此,虔诚的印度教徒在生前每日黎明时分来巴格玛迪河洗圣水浴, 愿死后在此火化升天。帕舒帕底作为尼泊尔传统的宗教圣地受到政府和印度教组织的重视。尼泊尔王后艾什瓦尔雅生前一直担任帕舒帕底地区发展雄金会的主席。
3. 斯瓦扬布寺
位于加德满都市西北方向的一座高山之顶。寺院山门朝东,山门前有佛陀座像。从山门到寺院有近400个石阶。寺院的主体建筑是闻名于世界的斯瓦扬布大佛塔。这座大白塔雄伟壮观,顶部系尖状,塔身系白色拟钵形实体。拟钵的东西南北四方各有一个三重檐金顶的大佛龛,龛内分别供奉阿阔佛、宝生佛、阿弥陀佛和不空成就佛。高大覆钵之上是四方形宝箧,宝箧四面各有一对彩色慧眼。慧眼下勾画出一个鼻子,鼻形类似标点符号“?”。将这种案设计在佛塔上,可以说是尼泊尔人的独创。慧眼代表着太阳和月亮。佛塔上画慧眼意为警告世人:佛的眼睛永远注视着你。那问号似乎在问你是否行善。宝窗之上是圆锥形的十三重轮,表示十三层天界。轮上面是华盖,华盖四周悬挂着华幔,华幔下端系着小风铃。华盖顶部伸出高达数米 金光闪闪的塔刹,造型宛如—口倒挂金钟。这座雄伟的大佛塔是斯瓦扬布寺最原始的建筑。后来人们 陆续在佛塔周围建造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庙宇和佛像。佛塔东面有两座较大的尖顶塔,系中世纪马拉王朝的普拉达普•马拉国王建造。这两座塔分别以他和王后阿难陀•普丽娅名字命大佛塔的南面个小神殿,殿里主要供奉跋僧多,意为春生佛,负责守护众生和庄稼。大佛塔的西侧有陈列室、不丹式喇嘛庙和哈里蒂神庙。陈列室里展出古代和中世纪雕塑的佛陀、菩萨和观音像。不丹式喇嘛庙里供奉着东、西、南、北、中五佛的贴金像, 长明灯昼夜不熄。哈里蒂神庙里供奉着怀抱幼童的哈里蒂女神。传说:哈里蒂本是一个伤害儿童的恶鬼,经佛陀说法后,弃恶从善,成为儿童的保护神。大佛塔的北面是一座高大的佛殿,殿内供奉高约7米的释迦牟尼金像,这座大佛殿是大乘教派在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中国政府曾为此殿捐款。
寺院东面入口处陈列着一个颇大的石制“天鼓”,“天鼓”之上横放着一只巨大的铜铸“金刚杵”。“天鼓”壁上有十二生肖的动物浮雕。“天鼓”前的地而上有一块大理石铭文,记载着文物奉献者的姓名和时间。寺院的西北角建有许多高低不等的小石塔,称为“支提”。每个支提的四面都刻有佛像,每尊佛像都展示着不同的手印。在这片小石塔林的西侧,一尊佛陀浮雕像依墙而立,高如真人。佛像前有一双大脚印。传说,这是文殊师利菩萨来此参拜大梵天时留下的足迹。
据尼泊尔《戈帕尔王朝谱》记载,斯瓦扬布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尼泊尔宗教史》则认为它大约建于公元400年,也有学者认为该寺建于公元14世纪。每年佛诞节期间,斯瓦扬布寺都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寺院内外张灯结彩,并举办展览会,以绘画和泥塑形式宣传佛法,介绍释迦牟尼的生平。届时,不仅尼泊尔比丘和佛教信徒从各地来此朝拜,难以数计的外国信徒和旅游者也蜂拥而至。20世纪50年代末,寺院周围又陆续建造了一 批藏式寺庙,许多藏族同胞生活在这里。
4. 昌古•那罗衍寺
昌古•那罗衍寺是尼泊尔毗湿奴教派的最大寺庙,位于加德满都河谷东部,巴德冈镇郊外的一座山顶上,系两层金顶的古老寺庙,建于公元初叶。 464年,梨查维国王摩纳提婆曾在这里树立碑铭,并建造毗湿奴神乘的大鹏金翅鸟迦楼罗石像。石像背面刻有铭文。昌古•那罗衍寺以其古老的历史、檐柱上的木雕和散布在寺院里的古代石雕而著名。 在连接两层金顶的檐柱上,雕刻着神明、花井和禽兽。神像千姿百态,禽兽活灵活现。更令人惊叹的是在这座古老寺庙的房檐上雕有裸体女人像。可以说,这座寺庙既给人以宗教的启示,又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从外观上看,这座寺庙的东西南北四方均有金门,平时只开放西侧的门。西侧的金门有3座,中间一座为开放门,左右两座为装饰门。中间门的门楣是拱形铜制品,上面铸着大鹏金翅鸟和花纹。装饰门上铸有花丼、宝瓶、圣水罐等。3座金光闪闪的大门占去墙壁2/3的面积。再加上那双层金色庙顶和顶上的镏金塔刹,使这座古庙如同一座金庙,灿烂辉煌。寺院内保存的石雕工艺品《大鹏金翅鸟》、《毗湿奴》、《毗湿奴驾大鹏鸟腾飞》、《诃里诃拉》等均创作于9世纪之前,是尼泊尔的宝贵文物。昌古•那罗衍寺被国际组织列为重点保护的古迹之一。
5. 塔莱珠寺
塔莱珠寺位于加德满都市中心区哈努曼多卡老王宫的北侧。该庙正门朝西,朱红色的大拱门上雕塑着水罐、鱼龙、花卉等彩色吉祥物。塔莱珠女神殿建于12层石阶之上。女神殿金碧辉煌。有3层庙顶,每层庙顶的面积不等,由下往上逐层缩小。 但每一层庙顶的四面相等,分别向四面倾斜。3层庙顶均用镏金铜箔铺盖。庙顶檐下悬挂着小风铃,风铃随风悠荡,叮当作响。3层庙顶均由木檐支撑。每根木檐上都镌刻着印度教女神像,并涂上鲜艳的油彩。3层庙顶之上建有由5个小尖塔组成的 镏金宝顶。女神殿四面有门,朝南的金门为正门, 门楣上铸塑着多臂塔莱珠女神像,女神端庄健美,几只手分别持剑、戟、棒、环等多种法器。正门往 下至第八层台阶两侧,有狮、麟、鸠、怪兽和大力士石像。在第八层台阶上,沿四周筑起一道不高的围墙,围墙内外建有二重檐的小庙,约16座。这些黑灰色的石砖庙烘托出女神大殿的雄伟。塔莱珠女神庙每年只在德赛节对民众开放。在德赛节的第八天和第九天,膜拜塔莱珠女神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6. 阿难陀寺和法光寺
这两座寺院都是尼泊尔小乘佛教的著名寺院。
阿难陀寺是尼泊尔的第一座上座部寺院,建于1948年。寺内有一座白塔,塔内存放佛陀舍利。另外有佛堂、法堂、戒坛、僧房和餐厅。法光寺,尼泊尔语称基尔提毗诃罗,坐落在加 德满都西南近郊的半山腰,是一座上座部寺庙,庙内有一个泰国式的大佛堂,由泰国资助建造。每年泰国驻尼泊尔大使馆与该寺庙联合主办佛事活动。届时泰国驻尼大使和其他官员,尼泊尔上座部比丘 和比丘尼都前来参加活动。
五 宗教政策
(一)以印度教为国教,维护印度教的主导地位
1962年12月16日,尼泊尔政府颁布新宪法。新宪法的第一编第三条“国家”条目规定:“尼泊 尔是一个独立、不可分割和拥有主权之印度教君主 国。”这表明尼泊尔政府向世界宣布,尼泊尔是一个印度教国家。但“印度教国家”的概念和理论并非尼泊尔人所创。印度人在20世纪30~40年代就已经提出。印度独立后,印度教大会的一名领导人M.S.高尔瓦尔进一步发展了 “印度教国家”的理论,鼓吹“印度教国家的家园不仅包括现代印度的国土,而且包括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当时尼泊尔国家的统治者拉纳家族受“印度教国家” 理论的影响,在尼泊尔强化印度教,实行印度教教派主义专政,使宗教与国家政权相混淆。拉纳家族的统治被推翻以后,尼泊尔恢复了王权。在当代,特别是实行议会制,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国会议员以后,尼泊尔各民族中不同民族、不同信仰者都可以在议会中占有席位。在不同信仰不同政见的政治氛围中,印度教实行教派主义专政是不可能的。近年来,尼泊尔国家政治动荡的事实也充分说明,印度教已不能公开干预国家的行政、司法、教育和社会问题。
但是,“印度教国家”写入宪法,明确了印度教在尼泊尔的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表明国家对印度教的重视。与此相应的是,印度教神明帕舒帕底纳特(即湿婆)被视为国家的护卫者,被称为 “国神”,并按照传统,帕舒帕底纳特寺的住持由政府安排。政府每年为帕舒帕底纳特寺提供7万卢比的经费。湿婆神的坐骑公牛被列为“国兽”。除此之外,尼泊尔国王在发布文告或在国事庆典大会讲话时,都以“让帕舒帕底纳特保佑我们”或“让帕舒帕底赐福予我们”为结束语。关于印度教的主导地位还表现在尼泊尔人政治、经济生活的其他方面。例如,尼泊尔人在领取身份证时,不分信仰,必须为“帕舒帕底纳特发展区”交纳4卢比。商人和法院、银行、教育机构的职工和政府髙级官员都要向“帕舒帕底纳特发展区”捐款。任何宗教组织注册时,要按照印度教组织的规章进行注册,否则不予在银行开户。在进行人口普查时,经常将具有双重信仰的人或佛教徒统计为印度教徒。此外,也 有将佛寺变成印度教庙宇的现象。总之,“印度教国家”列入国家宪法,明显地赋予印度教特殊的位和权利,从国家的角度维护了印度教在宗肖的主导地位。对此,尼泊尔佛教、锡克教等其他宗教派别都有反感情绪。他们曾向政府呼吁,法应以宗教、民族、语言、文化的平等为基础,要求将“印度教国家”从宪法上删去。
(二)宗教信仰自由,不排斥、不打击任何宗教
尼泊尔宪法明文规定,“在实施一般法律时,不得基于宗教、人种、性别、种姓、部族或其中任 何一项而对任何公民有所歧视。” “在任命政府职务 和其他公职时,不得仅越于宗教、种族、性别、种姓、部族或其中任何一项而对任何公民有所歧视。” 这表明1962年颁布的新宪法淸楚地阐明了印度教与其他宗教的平等关系,进一步明确印度教的种姓制度不复存在,印度教婆罗门不再享有特殊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再享有排斥、打击其他宗教的特权。
在当代尼泊尔社会,面对社会的进步和宗教的平等关系,印度教本身也出现了一些改革组织,有 “人性教”、“雅利安社”、“梵女瑜伽中心”等。这些组织均以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为理论基础, 都主张种姓、种族、民族平等,但是各有自己的教义。如,“人性教”把创始该教的祖师奉为神来崇拜,并且以祖师的教导作为行动指南,其教条是 “人想人;欲求所得,必先给予;无罪则安,无恶则明。”
与此同时,上座部佛教、藏传佛教、锡克教从组织到信徒都比以前有较大的发展。而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较之上述几种宗教传人尼泊尔的时间 虽然晚之又晚,但近年来这两种宗教发展迅速。许多印度教徒开始信仰伊斯兰教或基督教。除此之外,其他一些外国的宗教组织也陆续传人尼泊尔,在尼设立宗教活动中心并想方设法拉拢信徒。尼泊尔政府、社会和人民对此毫无抵触情绪,也不力干涉。也就是说,尼泊尔社会从印、佛两教的互容发展到可以容忍一切宗教与信仰在尼泊尔立足与发展。
(三)国家保护和支持宗教活动,保护宗教遗产和寺院
在尼泊尔,国家对宗教放开管理,各宗教团体教务自理,政府不干涉宗教教务和宗教活动,并支支持宗教团体或信徒集资建立寺庙和开办院校;支持将印、佛两教的某些内容纳人初等教育的课本; 支持宗教团体兴办公益事业;允许宗教书籍和刊物的出版和发行。具体地讲,每次宗教大会无论是印度教的还是佛教的,政府首相都亲自参加开幕式, 并讲话。在为建筑宗教院校而举行的施工典礼上, 首相亲自为之奠基。在宗教团体组织募捐和为医院 献血等活动时,有关部门都给予大力支持。对宗教古籍,如贝叶经等,由国家档案馆统一保管。尼泊尔有许多古代和中世纪的石雕、木雕,一部分进入国家博物馆,一部分保存在文物保管局。对著名的宗教圣地和重点寺院,政府都注意保护和修缮。例如政府首相亲自参加关于修复佛祖诞生地蓝毗尼园的会议,倾听各方意见,并发表讲话,号召保护宗教遗产,同时代表政府表示支持修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