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
搜索

“有风的地方”将生态文明“劲风”刮向全球

孟夏时节的云南大理,天朗气清,苍洱毓秀,是一个“有风的地方”。


2023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本月28日在大理举办。近四百名中外嘉宾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齐聚高原明珠洱海之畔,共探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洱海之滨,将一股生态文明“劲风”刮向全球。


展示云南“样板”


苍山洱海、风花雪月,大理是云南山川风貌的美丽缩影,也是海内外游客心驰神往的“诗和远方”。


近年来,大理坚持以“洱海高水平保护和产业高质量转型”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空间布局重构、产业体系重塑、工业结构重组、发展生态重建,以“洱海治理”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正不断转换为生态价值、生态产业、生态经济。


大理也是云南乃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


近年来,云南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好抓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


如今的云南,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生态环境更美了。“绿色”成为云南经济发展的鲜明底色,“美丽”成为云南呈现给世界的靓丽标签。这里有亚洲象北上南归的温暖之旅,这里有红嘴鸥漂洋过海的春城之约,还有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苍山洱海的风花雪月、泸沽湖的纯净美丽,处处展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郭卫民在论坛上说,我们所在的云南大理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洱海案例”“洱海经验”对全球环境治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希望与会人士继续关注、支持、参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多去走一走、看一看,切身感受中国的碧水蓝天。”


分享中国“经验”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中华民族向来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对天地、四时、万物都有深刻的观察和认知,形成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文化。


基于对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生态智慧的传承、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自身实现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成为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自2012年以来,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


当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蓝天白云重新展现,绿色版图不断扩展,绿色经济加快发展,能耗物耗不断降低,浓烟重霾有效抑制,黑臭水体明显减少,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城乡环境更加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说,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理念和实践经验,既是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康庄大道,也将为各国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论坛上,联合国副秘书长李军华视频致辞时,赞扬了中国对可持续发展做出的承诺和努力。“中国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并提出多个发展倡议,如‘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这些都促进了全球和区域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进展。”


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在不断加强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同时,也在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中国历来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参与缔结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湿地公约》等一系列国际公约,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海洋和森林资源保护等领域的合作,持续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2021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中国云南昆明举办,2022年12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第二阶段的会议,达成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这个框架明确了到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国际社会对此高度认可,并寄予厚望。


Copyright©2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版权所有沪ICP备10019589号-16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89号
开启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