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
搜索

阿尔巴尼亚高等教育

一、阿尔巴尼亚国家概况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岸,面积2。87万平方千米,人口363万(2014年),其中阿尔巴尼亚族占98%,70%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20%信奉东正教,10%信奉天主教,官方语言为阿尔巴尼亚语,首都地拉那(Tirana)。境内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77%,平原为23%,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降雨量充沛,水利资源较为丰富。阿尔巴尼亚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均曾被外军占领,几经战乱;1998年11月经全民公决通过新宪法,成为议会制共和国;2009年4月正式加入北约;2014年6月成为欧盟候选国。近年来,阿尔巴尼亚经济平稳增长、政局总体稳定。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133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716美元,2012年通货膨胀率2.4%,失业率13.3%,经济总量居中东欧十六国倒数第三位,经济上属于发展中国家。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布的《2014年人类发展报告》,阿尔巴尼亚的人类发展指数(HDI)0.733,排名第85位,其中教育指数0.637

二、高等教育

1.阿尔巴尼亚教育事业艰难发展

由于奥斯曼帝国长期的黑暗统治,阿尔巴尼亚在历史上曾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也曾是欧洲唯一没有大学的国家。1887年3月7日,科尔察创办了第一所阿语学校(为纪念这个光辉的日子,解放后把3月7日定为教师节),1892年又在科尔察创办了第一所女子小学。尽管当时师资缺乏,许多爱国志士将用阿语授课和写作作为自己的崇高责任和义不容辞的义务,从而促进了阿尔巴尼亚教育和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索古政权反动统治的黑暗年代(1924—1939)和纳粹法西斯占领期间(1939—1944)是阿尔巴尼亚教育发展极其困难的时期。沉重的税收制度使得有限的少数学校只能向有钱人的子弟敞开大门,数百名教师被迫离开讲台。1938—1939学年阿全国只有小学60所,仅四分之一的适龄儿童入学。全月制中学只有8所。

1944年解放前,阿尔巴尼亚全国人口的87%是文盲,全国没有高等教育,只有极为有限的中小学教育,学校包括基督教学校、法国中学、美国和意大利技术学校,主要集中在一些城市,完全是为各个帝国主义掠夺者的利益及侵略政策服务的。解放后第二年,即1946年8月,关于改革国民教育的法令出台,规定学校由国家统一管理和领导;确立由四年制小学、七年制学校、四年制中学组成统一的学校制度,实施初等的义务教育。1945—1955年在阿全国开展了扫盲运动》到1966年全国已消灭了40岁以下的文盲。1952年阿尔巴尼亚普及七年制义务教育,百分之百的适龄儿童入学。1957年地拉那大学成立。随后在阿其他城市陆续开办了高等学校。1963年人民议会通过了以“思想与行动统一,学习与工作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为基础的学制改革法,并规定以八年制义务教育代替七年制学校。根据中国外交部2014年8月的资料,目前阿尔巴尼亚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国共有公立高校12所,私立高校28所。地拉那大学是阿尔巴尼亚排名第一的综合性大学。目前,阿尔巴尼亚的注册小学生378120名,教师25584名;注册中学生109769名,教师6716名;注册大学生125288名,教师4639名。

2.阿尔巴尼亚高等教育体制

阿尔巴尼亚高等教育分为脱产和不脱产两种。学制为三至五年(不脱产的学制多一年)。1946年在地拉那创建了阿尔巴尼亚第一所高校:二年制师范学院,后改名为阿列克塞•朱瓦尼师范学院。当时仅有200名学生,4个教研室,3个实验室和12名在编教师。从1947年到1952年相继建立起科研所、四年制师范学院、农学院、经济学院、医学院、法律学院等。所有大学生免费住宿,家庭困难的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大学生青年团组织在高校各级领导机构中,在教研室、系科研委员会和院校科研机构中,都有自己的代表。学生们积极参加学校的管理和规章制度的制定。1982年后高校实施新的教学大纲。大纲规定学习技术、自然、医农学科的学生每周不得超过34学时,学习文化、社会学科的学生不得超过30学时,其目的是给学生们以更多的自学时间。

阿尔巴尼亚高校每年的考试分为冬季(第一学期末)和夏季(第二学期期末)两次进行。每年年终或学期考试不得超过9门(或6门年终考试)。学校应给学生6周的时间进行考试复习,对不进行考试的课程进行考查。高校每学年有3周时间进行体育和军训:第一学期用一周在教室学习军事、体育理论,第二学期用两周分班组训练。高校教育要联系社会实践,其目的是:第一,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第二,促进竞争,鼓励学生发挥才智和科学的想象力;第三,为学生毕业后进一步提高科学知识水平创造更好的条件;第四,高校科研纳入国家计划,其成果可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同时,阿尔巴尼亚的高校还经常举办科学研讨会和信息报告会,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们从学生时期就开始参加科研工作,熟悉科研程序,而且在科研工作中学生们和一些国外的教学科研单位建立了联系,为毕业后参加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阿尔巴尼亚的研究生教育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1983年前,阿尔巴尼亚的研究生培养都是送到国外或在大的企业和专门的机构进行,采用脱产和不脱产的培训班方式,其教学大纲由高校和有关中央机构及部委制定,通过这种形式培养了大批医学、地质、冶金、艺术、文化等方面的人才。1983年1月29日法令规定,研究生由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学制为一至三年,主要由地拉那大学、农学院、艺术学院和沃伊•库什体育学院等高校负责培养。


表1.1阿尔巴尼亚主要髙等院校一览表

序号

学校名称(阿文名称)

性质

1

地拉那大学(Universitetii Tiranés)

公立

2

地拉那理工大学(Universiteti Politekniki Tiranés)

公立

3

地拉那农业大学(Universiteti Bujqesori Tiranes)

公立

4

斯坎德培军亊大学(Shkollae Of icereve)

公立

5

凡•诺利大学(Universitetii Korcés)

公立

6

卢伊季•古拉库奇大学(Universiteti Luigj Gurakuqi,原斯库台师范大学)

公立

7

埃奇雷姆•恰贝伊大学(Universiteti Eqerem Cabej)

公立

8

发罗拉大学(Universitetii Vlores)

公立

9

阿莱克桑德尔。朱万尼大学(Universiteti Aleksandér Xhuvaxii)

公立

10

地拉那美国大学(Universiteti Amerikáni Tiranés)

私立

11

地拉那都会大学(Universiteti Metropolitani Tiranes)

私立

12

马林•巴尔莱蒂大学(Universiteti Marin Barieri)

私立

13

卢阿拉西大学(Universiteti Luarasi)

私立

14

克里斯塔尔大学(Universiteti Kristal)

私立

三、概要总结

阿尔巴•尼亚的教育水平整体处于落后状态,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限。有研究者指出,“年人均收人排名51—100名的国家中,有接近50%的国家国土面积不足10万平方千米。这些国家分为三类……第三类国家:资源丰富的国家。这些国家又分为三类,一类国家仅仅简单出售自然资源,对于高等教育并不重视,比如马尔代夫、阿尔巴尼亚、马其顿、多米尼加、伯利兹、赤道几内亚等”。目前收集到的数据显示,阿尔巴尼亚高校中并没有独立的管理及商科教育学科学院,该国也没有院校或学科专业通过EQUIS国际认证。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现有关于阿尔巴尼亚国家高等教育的研究文献大多都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网络资源中关于该国高等教育的资料也是少之又少,中国教育部涉外教育监管信息网中也没有阿尔巴尼亚高等教育的相关信息。同时,囿于研究者语言方面的限制,目前的相关研究数据仍然十分缺乏,阿尔巴尼亚的高等教育体制等信息有待进一步查证。



注释:

①部分资料整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阿尔巴尼亚国家概况[DB/OL],2014年8月,http://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B_676203/oaL678770/。

②一般认为指数大于0.8,属于极高人类发展水平组。

③一般认为指数大于0.8。属于极高教育发展水平组。

④⑤张林辉t«阿尔巴尼亚的教育事业》、《国际论坛》1989年6月20日。

⑥⑧《阿尔巴尼亚的学校教育制度》,《外国教育动态》1973年1月31曰。

⑦张林辉:《阿尔巴尼亚的教育事业》,《国际论坛》1989年6月20日。

⑨http://www.fmpnigov.cn/mf4_din/gihdq_603914/gi_603916/oz_606480/1206_606482/。

⑩⑪⑫张林辉:《阿尔巴尼亚的教育事业》,《国际论坛》1989年6月20日。

⑬地拉那大学是阿尔巴尼亚全国规模最大的大学,也是全国实力最强的大学,1957年,地拉大学创建,当时称作国立地拉那大学(Universitcti Shtetöori Tiranés)。1985—1992年间该大学曾经更名为恩维尔•笛查地拉那大学,以1985年去世的阿尔巴尼亚领导人恩维尔•霍查命名。

⑭首都地拉那的一所公立大学,以理工科为主要特色。地拉那理工大学成立于1951年是阿尔巴尼亚最早的大学,该校现有学生数仅次于地拉那大学*

⑮原名为"斯坎德培军事学院”(Skanderbeg Military Academy),专为阿尔巴尼亚训练海陆空各军种的军官。该校成立于1945年,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关闭,直到1995年在德国汉诺威军亊学院的帮助下重新开办。

⑯张苏:《高等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光明日报》2013年10月9日。


Copyright©2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版权所有沪ICP备10019589号-16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89号
开启辅助工具